正文内容 评论(0

好学生一定就好吗:强烈建议所有人都去培养“差生心态”
2025-02-05 10:13:59  出处:科普中国  作者:苏静 编辑:落木     评论(0)点击可以复制本篇文章的标题和链接对文章内容进行纠错

从小到大,我们被灌输的理念似乎都是要成为“好学生”,要听话、要努力、要成功……仿佛只有沿着这条看似光明的道路前行,人生才有意义。

然而,在这条单一的成功轨道上,许多人却感到越来越疲惫、迷茫,我们不再问自己“我喜欢什么”“我想要什么”,而是陷入对外部认可的执念中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。

然而,追逐所谓的“成功”并非人人适配,尤其是在一次次努力却未能如愿时,我们会深陷自我怀疑:我是不是不够好?我是不是不值得?但事实上,失败并不是努力的错误结果,而是生活本身的组成部分。

或许,是时候打破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,去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“好”,什么是真正的“差”。

“好学生”不一定好,“差学生”不一定差

“好学生心态”是一种深深烙印在我们心中的信念系统。它告诉我们,只有不断努力、不断竞争,才能获得认可和成功。然而,这种心态却常常让我们陷入一种无尽的焦虑和内耗之中。

我们害怕失败,害怕自己不够好,害怕被别人超越。于是,我们不断鞭策自己,不断给自己加压,直到最后筋疲力尽,却发现自己仍然无法达到那个遥不可及的“成功”标准。

“好学生心态”的受害者,往往有着相似的经历。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“成绩至上”的观念,被要求做到最好,被比较、被评价。

他们习惯了用成绩来衡量自己的价值,习惯了在竞争中寻找存在感。然而,当他们走出校园,进入社会后,却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简单。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,人际关系、情商、创造力等因素同样重要。

于是,他们开始感到迷茫、失落,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。

与“好学生心态”相对的是“差生心态”

“差生心态”指的是那些在传统教育体系中经常被贴上“不够好”标签的学生所形成的自我认知。

这种心态看似消极,但却蕴藏着一些不被传统成功观认可的宝贵品质:“差生心态”的人,往往经历过被忽视、被低估的成长过程。

由于他们在学业成绩上不突出,或者性格中有反叛和不合群的特质,他们很早就明白,自己不可能通过传统路径获得认可。

于是,他们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价值。他们可能更善于冒险,更敢于质疑规则,更愿意尝试不确定的事物。这种心态让他们在面对挫折时更加坚韧,也更加懂得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。

好学生一定就好吗:强烈建议所有人都去培养“差生心态”

 

差生心态—— 一种全新的生存之道

在当今这个连吃饭、睡觉都充满压力和竞争的社会,“差生心态”展现出了一种更强的适应性和生存智慧。

正如达尔文在总结自然选择时所说:“繁衍,变异,强者生存,弱者灭亡。”然而,这里的“强者”并不等同于那些最强壮、最优秀的个体,而是指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个体。

自然选择的核心目标,不是单纯追求某种固定的“强”,而是通过灵活的调整与变异,提高适应性,在多变的世界中找到生存与繁衍的机会。

同样的道理,如果说优绩主义强调的是“更好、更高、更强”,那么“差生心态”追求的则是一种更加灵活、宽容的生活态度。

这种心态不是消极放弃,而是积极接受不完美,灵活调整自己的步伐,找到平衡与自在。它是一种全新的生存之道,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、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
具体可以这样做:

接纳自我,不求完美:做一个“差不多先生”

“好学生心态”有很多后遗症,其中一种,就是对完美的无尽追求:这很好,但还不够好;我本可以做得更好、做得更多。

这种心态让“好学生”始终在内心设立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:在所有方面都做到最优秀。虽然这种追求在短期内可能带来一定的成就感,但长久下去,它容易引发焦虑、疲惫,甚至自我怀疑。

而“差不多先生”有一个重要的特点:接受不完美

做 60 分的妈妈,养 60 分的娃,卷 60 分的工作,过 60 分的生活。这不仅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,更是对自身局限性的理解与宽容。

人无完人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不擅长的地方,关键是如何调整心态,接受自己的不足,并且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。

美国心理学家谢莉·卡森(Shelly Carson)和艾伦·兰格(Ellen Langer)对自我接纳在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研究。

他们发现,真正做到自我接纳的人具备一个关键特征:能够对自己进行恰当且客观的评价,能从多个角度审视并接受自己过去那些曾带来痛苦的行为,认识到这些行为只是当时特定情境下的需求反映,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未来做出不同的选择,避免重蹈覆辙。

换言之,自我接纳就是正视并接纳自己的所有特质,包括不完美和缺陷,而不因此贬低自己的价值,更不会让自己陷入无休止的自我责备之中。

差不多先生”明白,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并不需要追求极致,只要合适、足够好,就可以。正因如此,“差不多先生”更容易跳脱出固有的“社会评价标准”,去探索新的可能性。就如心理学家戴维·伯恩斯(David Burns)所指出的,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人,往往并非顽固的完美主义者,而是懂得在适当时刻放下执念、灵活调整的人。

好学生一定就好吗:强烈建议所有人都去培养“差生心态”

敢于尝试,打破规则:搏一搏,单车变摩托

“好学生”往往因完美主义和对失败的恐惧而裹足不前。在行动之前,他们容易陷入过度思虑,患得患失,甚至在开始之前就已经想到了放弃,从而错失了许多宝贵的机会。

相比之下,“差生”则从小被贴上“失败者”的标签,他们不被期待,也不被看好。然而,正是这种“置于死地”的处境,反而赋予了他们“触底反弹”的勇气,激发出强大的生存本能和适应能力。

“光脚的不怕穿鞋的”,他们深知失败并不可怕,最坏不过是从头再来。对“差生”而言,尝试的成本很低,而一旦成功便是意外之喜。因此,他们更愿意去搏一搏:考上了是惊喜,考不上也在意料之中,日子依然可以继续过下去。

这种心态让他们能够坦然面对得失:能争取的绝不退缩,不会拒绝机会;无法得到的则选择果断放手,不会过度执着。正是这种敢于尝试和不拘泥于规则的心态,赋予了他们突破困境、创造可能的力量。

容忍不确定性,松弛应对:99分是努力所得,59分不影响吃喝

相比于“好学生”往往遵循线性规划的发展路径,“差生”从小就被迫接受人生中的诸多不确定性——不确定能否考上大学,不确定会从事何种工作,不确定能过怎样的生活......这些对“好学生”而言可能令人焦虑的问题,对“差生”来说却是日常。他们早已习惯了这种不确定感,并学会了与之共处。

与“好学生”追求完美、试图掌控一切的心态不同,“差生”深知生活本就充满未知和变数,过分担忧或过度规划只会徒增压力和内耗。于是,他们选择用一种松弛的态度去面对未来,既努力也不过度执着。

所谓“松弛感”,是一种在面对任务和挑战时的适度放松心态,不让压力或焦虑吞噬自己的能量。事实上,不确定性正是许多人焦虑的根源,而“差生”恰恰擅长容忍不确定性。他们明白,努力固然重要,但生活本身并不需要事事完美。

松弛感并不是放任自流,而是能够在持续努力中接受生活的起伏和复杂性,在面对结果时不将得失看得过重。

60 分不嫌少,90 分不嫌多;成功值得庆贺,失败无需难过。这种对不确定性的接纳和松弛的应对方式,正是“差生心态”的核心所在。

向下比较,学会自洽:我不是最差的,所以没那么差

“好学生”即便考了 99 分这样的高分,也常常因为一分之差而自责,反复反思自己的不足,觉得自己还不够完美。而“差生”却恰恰相反,也能乐观宽慰自己:“还好,不是全班最差。”这种截然不同的心态,源于社会比较的差异——

“好学生”习惯向上社会比较(upward social comparison),即与比自己更优秀的人相比,希望从中获得动力推动进步;而“差生”更倾向向下社会比较(downward social comparison),即与不如自己的人相比,借此获得心理的平衡与安慰。

研究表明,向上社会比较虽然能够激励个体努力提升,但它也容易带来负面影响,比如削弱自我评价,引发“我不如别人”的消极情绪,甚至导致自卑或嫉妒。而向下社会比较,尽管可能让人满足现状、不求上进,却也能够有效减轻压力,提升自尊与幸福感。

“差生式”的向下比较,并不是简单的“比烂”,而是一种应对压力的自我调节策略。

生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竞争,我们已经被各种外部的评价裹挟着不停赛跑。如果再对自己过于苛责,只会让心理负担更加沉重。学会在适当的时候降低对自己的要求,接纳自己的不足,通过向下比较找到心理安慰和自洽,能够帮助人们释放压力、修复内心,积蓄力量去面对更重要的挑战。

毕竟,生活并非一场永无止境的负重竞赛,而更像是一场需要节奏感的长跑。学会偶尔松一松弦,告诉自己“我没那么差”,才能在漫长的旅途中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
多面发展,做斜杠青年:重新定义失败和短板,玩出花来

“差生”的最大特点,是除了学习,爱好很多。因为没有把所有精力都压在学习上,他们反而多出了许多“留白”的时间和空间,去尝试不同的事物,探索更多的可能性。这种“玩出花来”的心态,不仅让他们在学习之外找到乐趣,还可能为他们的人生打开意想不到的出路。

坐不上高脚椅,至少还能坐上矮板凳;高脚椅虽然高,但也容易摔,矮板凳虽然矮,却很稳当。

尽管“差生”在学业上可能缺乏“长板”,但他们往往拥有许多“短板”——各类爱好和技能。这些“短板”看似单一,但组合起来,却可以围成一个虽然矮但口径足够大的“好桶”,让他们在其他领域展现出自己的优势。正是因为不局限于某一条单线发展,他们更容易成为生活的多面选手,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定位。

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·加德纳(Howard Gardner)提出的“多元智能理论”(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)为这种多面发展的优势提供了科学依据。

他认为,人的智力并非单一的线性结构,而是由多种智能构成,如语言智能、逻辑-数学智能、空间智能、音乐智能、身体-动觉智能、人际智能、内省智能等。传统教育体系通常过分聚焦于语言和逻辑能力,而忽视了其他形式的智能。

相比之下,“差生”虽然在传统学术领域的表现可能欠佳,但他们在音乐、艺术、体育、社交甚至动手实践等方面可能展现出非凡的才能。他们的多样化尝试和发展,正是对这些智能的多维度补充和探索。

更重要的是,“差生”懂得重新定义失败和所谓的短板。他们明白,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成功的标准,失败也并非终点,短板也并非一无是处。

与其纠结于单一的“长板是否足够长”,不如像“差生”一样,通过多面发展不断为自己积累资源和可能性。毕竟,人生不是单向竞赛,而是一场需要勇气和灵活性的马拉松。只要愿意尝试,就能靠“小技能”拼出大精彩,靠“短板”围出独特的“好桶”,玩出属于自己的新花样。

总结

可以说,每一个没有崩溃的差生,都是心理韧性的强者!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,“差生心态”不仅是一种生存技能,更是一种生活智慧。正是这种智慧,让所谓的“差生”在人生的道路上,即使不走“主流路线”,也能用自己的方式,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。

好学生一定就好吗:强烈建议所有人都去培养“差生心态”

参考文献

[1]罗伯特·赖特.(2022).道德动物:我们为何如此思考、如此选择?.中信出版集团.ISBN:9787521743630

[2]Carson,S., & Langer, E. (2004). Mindful practice for clinicians and patients. InL. Haas (Ed.), Handbook of primary care psychology (pp. 173–186). London:Oxford.

[3]Carson,S. H., & Langer, E. J. (2006). Mindfulness and self-acceptance. Journal ofRational-Emotive & Cognitive-Behavior Therapy, 24(1), 29–43.

[4]简·博克.莱诺拉·袁.(2021).拖延心理学.浙江教育出版社.ISBN:9780273723264

[5]丁倩,张永欣,周宗奎.社交网站使用与妒忌:向上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及自尊的调节作用.(2017),心理科学,40(3),618-624.

[6]菲利普·津巴多.罗伯特·约翰逊.薇薇安·麦卡恩.(2022).津巴多普通心理学(第8版).ISBN:9787115581495

策划制作

作者丨苏静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
审核丨樊春雷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

策划丨杨雅萍

责编丨杨雅萍

审校丨徐来 林林

责任编辑:落木

文章内容举报

  • 支持打赏
  • 支持0

  • 反对

  • 打赏

文章价值打分

当前文章打分0 分,共有0人打分
  • 分享好友:
  • |

  • 热门文章
  • 换一波

  • 好物推荐
  • 换一波

  • 关注我们

  • 微博

    微博:快科技官方

    快科技官方微博
  • 今日头条

    今日头条:快科技

    带来硬件软件、手机数码最快资讯!
  • 抖音

    抖音:kkjcn

    科技快讯、手机开箱、产品体验、应用推荐...